搜索歷史
清空歷史

    請選擇您期望搜索的類別

    首頁旅遊資訊加拿大渥太華 › 行走渥太華

    行走渥太華

    2014-08-10 03:43:20

    custom-icon

    漫步在渥太華中心街區,呈現於眼前的不是摩天大廈,而是歷史悠久的古老建築,別具風情。


    渥太華這個名字,英語的拼法是Ottawa,重音在第一個音節,取自流貫全城的聖勞倫斯河支流——渥太華河。這個名字很像日語,至少提醒人想起大阪的Osaka,事實上卻與日語沒什麼關係,而來自當地的阿爾貢金(Algonquin)印第安語的詞彙adawe,本意就是「大河」(印第安人源自東北亞,很可能與日本人的祖先同源,兩者語音特點上的相似性是否與此有關,倒是值得專家人士去分析了)。

    渥太華大市區(包括渥太華北岸屬於魁北克省的部分)今天約有130萬人口,在加拿大排名第四位,不過此城歷史並不長,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前後才建成,在1812年戰爭地圖上根本無法找到此城的確切位置。可是這座城市的誕生卻與那場戰爭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。原來美國人進攻加拿大時,一直將主攻方向放在聖勞倫斯河上游的五大湖地區,而根本沒有封鎖下游的聖勞倫斯河道,阻斷英國人的運輸路線。英國人僥倖取勝,可不指望美國人將來再犯如此低級的錯誤,於是他們僱傭工人,耗資巨大,從金斯敦挖掘運河,一直通往渥太華河,以作為聖勞倫斯河的備用航線,這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里多運河(Rideau Canal),1832年運河貫通後,其流入渥太華河的位置,就成為渥太華市最初的移民定居點。

   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,這座平靜的小城卻在二十多年後的1857年成為整個加拿大的首都。選擇渥太華的英王,就是一代女王維多利亞。

    維多利亞的選擇出於多方考慮:首先,渥太華地處渥太華河畔,而這條河正是安大略和魁北克(當年的上下加拿大)的界河,河的南岸居住着英裔的上加拿大人,北岸則是法裔的下加拿大人,兩大族裔之間並不能說沒有矛盾和隔閡,選擇這樣一個地跨兩省的城市,可謂最無偏頗的一種方案;其次,渥太華的周圍的確已有許多相對較大的城市,比如今天的蒙特利爾、魁北克城、多倫多、金斯敦,但這些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處於美加邊境上,如若兩國再發生戰爭,幾乎沒有任何可以防禦的緩衝地帶,而渥太華雖小,卻分別通過渥太華河和里多運河連接了這些城市,一方面交通方便,另一方面也深處內地,一旦戰爭,更容易進行防禦。除了這兩個主要原因外,渥太華也的確是安大略和魁北克之間的中點地帶,與魁北克城和多倫多都是約500公里的距離,是個十分合適的國家中心。

    渥太華成為首都後,繼續吸收着兩大族裔的移民的湧入,成為一河貫穿東西,南北分說兩語的別致城市。漫步城中,你有時會在上城的英語區見到許多人說着法語,他們多半是來自下城,有時又會在下城的法語區見到許多從上城前來遊玩的說英語的遊客。而這一現象最明顯的地方,就是在里多運河到渥太華河之間的這一條行道上。

    肯特路的盡頭就是東西走向的惠靈頓路(Rue Wellington),這條路的地位,在我看來就有點像北京的長安街,雖然規模差得太遠,地位卻很相似——加拿大的許多國家政府和機構都位於這條街的兩側,而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國會大廈(Parliament Buildings),就在這條街的東側的國會山上。

    加拿大國會大廈是加拿大國家的象徵,分為中央大樓(Centre Block),東樓(East Block)和西樓(West Block),坐北朝南,北面俯瞰渥太華河,始建於1859年至1865年,是十分典型的歐洲哥特式建築。中央樓的正中為和平塔(Peace Tower)和國會圖書館,上方高高飄揚加拿大國旗,這座樓也是加拿大國會上下兩議院(也即參眾兩院)的會場。東樓是聯邦議員的辦公室,西樓則是總理的辦公室。


    整個國會大廈的顏色基調為灰色,房頂為綠色,氣氛莊重和諧。每年的加拿大國慶日(七月一日),大廈南側的廣場都會舉行國慶閱兵式。廣場左右兩塊草坪之間的正中央,是1967年慶賀加拿大建國100年時所燃起的百年篝火,篝火的四周鑲嵌着加拿大十省的省徽,並刻有各省加入聯邦的時間,以象徵加拿大生命之火的生生不息。

    來到渥太華的時間正好是長周末的週日,廣場上的遊客非常多。大樓里也沒有什麼辦公人員,基本都是接待遊客參觀的導遊。為了節省時間趕往下一個博物館,我並沒有進入中央大樓,只在廣場四周瀏覽了一番雕塑,便前向渥太華河上的跨省大橋。

    渥太華市區有很多博物館,既然是首都,這些博物館也就是國家級的了,比如著名的加拿大錢幣博物館,就坐落於發行加元的加拿大銀行旁邊,展出各種時期的加拿大貨幣。博物館門前有個鏤空的25加分硬幣模型,供給遊人拍照,大概是大家覺得和錢幣拍照能招來好運吧。不過我雖收集25分硬幣,對錢幣的興趣卻並不是很大,所以沒有這個小博物館,而是穿過渥太華河,去參觀河北面屬於法語區加蒂諾(Gatineau)的加拿大文明博物館(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)。


    離開國會大廈,穿過風雅的里多運河,東面是渥太華市區最大的一個公園,梅傑山公園(Major's Hill Park)。公園裡是一片色,一面鄰渥太華河,可以仰望河上的國會山,還有一側則可以與美國駐加拿大大使館隔街相望,多數遊客們在公園草坪間的小道上悠閒地散步。這些小道也允許自行車通過,所以時不時見到穿梭來往於河北與河南之間的自行車手的身影。

    沿着小道向北,就是橫跨渥太華河的皇家亞里桑德羅跨省大橋(Royal Alexandra Interprovincial Bridge)。這座鋼結構的大橋連接安大略和魁北克兩省,建成於1900年,一百多年後依然是河上重要的交通通道。橋分三大車道,除了兩條用於來往的車輛外,另有一條專門用於自行車道。這一帶的自行車流量也的確不小,就衝着兩岸美景,我在想什麼時候也可以考慮租輛車再玩一趟。

    過了大橋,就是說法語的魁北克省地界了。在上城的渥太華地區,公共場所的服務員們先說英語再說法語,而在下城的這裡,服務員們開口就是Bonjour,然後才說Hello,標牌也是法語在前,英語在後,路標則是根本沒有英語——因為法語是魁北克省唯一的省官方語言。

    加拿大文明博物館就坐落在大橋旁的西側,以前這個地區叫作City of Hull(赫爾市,法語則叫郁爾市,現在的埃德蒙頓還有條街叫做Rue Hull,赫爾街)。2002年,魁北克省決定將Hull與附近的四個其他的城市合併,成為一座擁有25萬人口的較大城市,這就是加蒂諾,加蒂諾也就成為魁北克邊境上最大的一座城市。

    不過文明博物館是國家級博物館,因此兩種語言的標牌都能看到。博物館的外觀是三圓頂的流線型結構,給人一種活潑的感覺,毫不死板。這個博物館非常大,雖說未必比得上皇家安大略博物館(ROM),卻也足夠人細細觀看上大半天了。

    博物館的側廳還連接一個3D iMax劇場,當天放映的是《秦始皇》的歷史紀錄片,想來一定非常有趣,但我只能在館中呆兩個多小時,為了多看點館內的藏品,只好放棄看iMax影片的機會了。

    文明博物館共分為四層。一層位於二樓正廳的下面,介紹加拿大土著,即加拿大政府所稱的「第一民族」(美國人稱為印第安人)的文明歷史,這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古代加拿大居民的遺物,比如他們住的帳篷,他們穿的服飾,他們用的器具,還有形形色色的象徵精神崇拜的圖騰柱。在這個國家住了這幾年,我感覺加拿大人對早期土著的態度要比美國人好太多了——他們不僅曾經並肩作戰(1812年戰爭),而且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還幫助他們整理自己的語言、文化,保護他們的遺產,並且立法保護「第一民族」的利益(包括前幾年成立的基本由土著自治的努納武特地區),加拿大很多省的土著人口比例都相當之高。這些民族政策倒有點類同於中國。

    二樓展廳包括兩個小博物館,一個是加拿大郵政博物館,展出加拿大郵政歷史的發展和各時期的郵票;另一個是加拿大兒童博物館,這個小博物館很像是個遊樂園,裡面展出世界上的各種地理文化,還有各種娛樂設施,是個寓教於樂的好場所。

    三樓主要展出加拿大移民的歷史,從早期拓荒的歐洲移民的遺物到二十一世紀的各種高科技設施,展示了加拿大移民幾百年的奮鬥史,也好象是用各種實物講述着加拿大這個國家是如何一步步走來,跨越歷史長河的。

    走馬觀花地在這個城市逛了近兩個小時,才勉強參觀完這一段段起自遠古的文明。 渥太華是一座很別致的城市,作為加拿大的首都,它絲毫沒有帝都高樓林立的盛氣凌人,也少見車水馬龍的雜亂擁堵,反倒以一種古樸清新的風貌令人倍感親切與安逸。


    【行程攻略推薦】

    1. 五日多倫多,渥太華,蒙特利爾,魁北克,尼亞加拉瀑布之旅(多倫多接送機

    2. 兩日加拿大渥太華鬱金香節色彩繽紛之旅

    3. 五日美加東尼亞加拉瀑布, 千島, 多倫多, 渥太華, 滿地可深度游 (紐約出發, 波士頓結束)

       《更多渥太華旅遊資訊

    custom-icon

    本周最熱

    跟團出遊

    當地玩樂

    私人定製

    獨家服務